書目

《让我们出去走一走:辅导工作的反思》(续集)(简体字版)

作者:黄叶仲萍

从事多年辅导工作的资深辅导员,黄博士见证了受助者所面对在家庭中、生活中、工作中、婚姻中的各种困难;作为富有经验的督导和教授,黄博士也体会到辅导员的有限和需要。她以生活上的事物为引据,提醒读者有关辅导工作的态度,要留心的地方,以及引导辅导员取道的方向。

《治疗由家开始:治疗师的笔记本》(简体字版)

作者:陈达、黄叶仲萍

其实许多病症是由于「家庭」病了,像有问题的生态直接影响着生物一样。家庭系统的失衡,导致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个人健康与家庭健康相互扣连。 「家」对每一个人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诚如家庭治疗大师萨提尔(Virginia Satir)所倡导的「医治这世界由家开始」”We heal the family, we heal the world.”

身体会说话─创伤与治疗》(简体字版)

作者: 黄叶仲萍、陈达

本书是以身体出发去了解复杂的心理机制, 追溯介绍非一般的治疗进路, 并以曲折有趣的例子示范自疗的实际可行途径。趣味性与实用性都包容在内, 一定令你爱不释手。

《让我们出去走一走:辅导工作的反思》(简体字版)

作者:黄叶仲萍

从事多年辅导工作的资深辅导员,黄博士见证了受助者所面对在家庭中、生活中、工作中、婚姻中的各种困难;作为富有经验的督导和教授,黄博士也体会到辅导员的有限和需要。她以生活上的事物为引据,提醒读者有关辅导工作的态度,要留心的地方,以及引导辅导员取道的方向。

《希望工程:改變可行.希望重臨》

作者:匯美書社、全康澄心基金

本書綜合9位受助者的掙札及蛻變的體驗,加上輔導員的同行經驗及分享,並配合相關的專題知識,讓讀者明白受助人的心路歷程;並彙集了不同的專題文章,幫助讀者瞭解除了輔導技巧之外,還有其他會影響治療果效的重要因素及注意事情。

簡明基督教 What’s Christianity All About?

作者:約翰.施瓦茨 (John Schwarz)
譯者:魏凱欣、何志彬、袁達志

「約翰.施瓦茨的著作《簡明基督教》(原名:”What’s Christianity All About?”)為聖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概覽。這書更對基督教歷史作出一個扼要的描繪,闡述了基督教重要的信仰,並且給予了一些指導性原則,幫助基督徒深化他們的信仰及活出基督徒的生活。對於那些希望認真探求基督教及渴望更深入地理解它的人來說,這書正是一個很好的起步點。」
——N.T. 湯姆.賴特 N.T.(Tom)WRIGHT
新約及早期基督教研究教授
蘇格蘭聖安德烈大學(University of Saint Andrews, Scotland)

《自助與助人點子》

作者:黃葉仲萍、魏凱欣

人擁有無限創意與可能!本書建議不同的活動及資訊分享,引發更多創意思考和行動,希望成就一個目的:先自助,而後助人!世界有您,有我,也有他,我們發現自己的特質與韌性,從而連接他人,更拼出耀眼賓分的圖案!

 

《「腦」攻略:幫助孩子學習及情感平衡發展實務手》

作者:黃葉仲萍、陳達、Christine Lummis
譯者:魏凱欣

顧名思義,這本書由大腦的結構及功能發展開始,從而計劃幫助孩子,促進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上及情感上的平衡發展。這也是一本實務性的書,書中包括了許多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方法,對父母,孩子的照顧者都很實用。

進入祂的行旅 Entering His Journey

作者:Rob Des Cotes

本書組合自作者的兩本著作,分別是《挑旺火焰Fan the Flame》及《繼續往前Ultreia》, 內容記載他本人多年來靈旅的體驗,既有我們的共通性,又有他個人的獨特點。他從基督教的默觀及神秘傳統,為耳熟能詳的聖經經文帶來嶄新的洞悉,並應用在禱告生活及靈修導引上,而最觸動人心的是在過程中他見證生命蛻變,瞥見同行的主。神恩典和信實的光輝,在人性的脆弱中顯得格外耀眼奪目。

澄心藝術治療 Marginal Center

作者:黎家傑

「藝術治療本色」
本色有三重意思。

第一,甚麼是藝術治療?
這本書嘗試從四節經驗式課堂去探索藝術治療的本質/本色;

第二,藝術治療本色化:
嘗試透過在香港伯特利輔導中心的飯堂(上課的地方),探索怎樣把藝術治療本色及其可能的面貌在這個處境中展現;

第三,藝術治療「本色化」:
體驗上帝的本色怎樣與藝術治療中的創造一起共融展現。

《行行狀元路》

作者: 鍾莉莉

仍然在學的你有想過將興趣變成終身職業嗎?
如何才可達致這個目標?

《行行狀元路》能給你一點啟示!十二門專業的入行途徑,為你一一介紹

 

夫婦的體驗式心理治療 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y with Couples: A guide for the creative pragmatist

作者:駱福澤 (Rob Fisher)
譯者:吳少盈、黃葉仲萍

駱福澤這本書不單介紹一套方法, 更逐步帶領你去實踐。 深度及精簡是本書的特色, 加上許多臨床例子, 以新穎的練習來解釋這方法的運用及支持的理論。 駱福澤的方法使到受助者由明白到體認。 他深入伴侶間負面的互動, 讓他們有機會發展一種更有滿足感及平衡關係。 無論你是那種治療師, 這本書提供極實際的方法去明白及介入伴侶關係。 因為問題經常存在不同層次中, 所以輔導也需要這樣有果效。 駱福澤的目標, 他希望讀者不但認為本書有趣, 更希望他們所學可以派上用場。

啟思系列(十三)《親密之旅:漫談單身與婚姻》

作者:李耀全

《親密之旅:漫談單身與婚姻》,是李耀全博士/牧師,作為神學的學者與實踐者,他先以信仰的標準放在首位,即先從「神的話」(《聖經》)去尋求問題的答案。

除此之外,李牧師作為一位心理學的學徒與應用者,也是從人與人的「對話」(dialogue or conversations,即關係)中,來面對各種不解之結,以「忠言」作出循循善誘的輔導(talk therapy)。

無論是在二人相處或是在輔導與治療的關係及進程,成功關鍵在乎是否能「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

啟思系列(十二)《是誰的罪?:漫談苦難與救贖》

作者:李耀全

是誰的罪?是誰犯了罪?基督教認為苦難的存在其中一大原因乃出自人的罪過,苦難是罪過招來的懲罰,但作者並不是想 捲入這無止無休的哲學辨論。本書先從聖經神學(特殊啟示)理解人生命和生活中的困惑,然後再按個別的處境從心理學(普及啟示)輔導的原則提供相附的出路。盼望本書的出版能鼓勵更多信徒以信心仰望主。

《勇闖快樂人生:十七個勇抗情緒病的故事》

作者:陳達、黃葉仲萍

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道出今天都市人在情緒上所面對的挑戰,並以深入淺出的手法,演繹出情緒病的症狀及其治療的過程,這是全人衛生教育,使讀者不止對病症能有更多的常識…..一篇篇的案例,看到治療者如何耐心的協助受傷者走出困境,使在淡淡的都市中生存的人看到希望。

啟思系列(十一)《運動與靈性:從體育運動到青少年靈命塑造》

作者:何志彬

何志彬傳道從事校牧事工多年,並得蒙神的呼召,透過他在排球運動上所領受的「屬靈經驗」,憑信心辭退了十一年多的全時間中學校牧的職事,以「自由傳道」的身份,積極向堂會及學校推動以「堂校合作為本之基督教體育事工」,期望透過本書作為事工的參照。本書各章薈萃了何博士的神學反思,同時反映著他對體育運動的熱誠,流露著他對青少年的關愛,書中所呈現的,就像是一個活著的見證,親身示範了如何將體育運動視為教會寶貴的屬靈資源,視身體乃靈命塑造過程中的靈性操練和紀律的載體,成功地透過體育運動這平台實踐何謂「屬靈操練」與「生命關懷」?

《恩澤延綿:當道德經遇上心理輔導》

作者:曹安純
譯者:黃葉仲萍

《恩澤廷綿》是一本罕有獨特的著作,因為它結合了東方(老子)智慧的人生觀和西方身心治療的理念,是中西共融和靈活創新的作品。尤其是有趣乃因它代表了西方學者對東方智慧的詮釋與應用,突破了西方以理性主義為主的治療法之限制。我認為書中所介紹的簡約治療法自我發現(Hakomi’s ASD)頗有啟發性的效應。

啟思系列(十)《交託給忠心的導師:牧養、教練與督導》

作者:李耀全、陳鴻耀

「當看到李耀全博士及陳鴻耀博士的[交託給忠心的導師:牧養、教練與督導,感到無比的鼓舞。這些年來在香港的教會界推動教練指導關係,終於有這麼一本深入探討在教會中使用這個概念的出版。

其實坊間不缺有關教練指導關係的書,不過大都只限於非基督教的商業、管理範疇,本書卻嶄新地加入了有關教練指導關係的神學基督,填補了現有書籍的空隙,確實可喜。此書更揉合了正向心理學和教練指導關係的理念,又提供實踐方法,讓教練指導關係能在教會中,成為一個非常有力的牧養與督導的方法。」
──趙錦德博士/牧師
OnTrack Ministry總幹事
OnTrack領袖培訓學院院長

啟思系列 (九)《尋找豐盛生命: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分享豐盛生命》

作者:葉漢浩

「見漢浩弟兄多年的反思洞見,得以成書。漢浩以自身的成長經歷、與及神學和經濟學的反省,現身說法揭露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歪理和盲點,呼喚同被誤導和籠牢的人群,重新發現、擁抱這個有情的世界,建立關懷的靈性和互助的社群。飽受金融風暴蹂躪的我們,這是心讀之作。」
──姚健偉
崇真會救恩堂主任牧師

啟思系列(八)《心靈關懷:從心理治療到心靈牧養》

作者:李耀全

把《聖經》的真理,有系統地應用於身心靈的健康和疾病當中,是急切需要發展的科目……李耀全博士嘗試把基督教信仰與近代心理學(特別近年流行的正向心理學)整合出一套「心靈輔導與牧養Soul C.A.R.E.S.」模式並加以發揮,是非常值得讚許的。

這是除了理論以外,也有不少的例證,是作者實踐的經驗非常可貴。期望此書帶給各類身心靈軟弱的人及想要幫助他(她)們的人,一個明燈,一個方向。

《愛情保健:檢視愛侶關係 (第二版)

作者:大衛.歐森、愛彌.歐森.西格、彼得.拉森、李耀全 (David H. L. Olson Amy Olson-Sigg; Peter J Larson)

本書是對檢視侶關係網上測評項目的精彩呈現。其目的是幫助愛侶清晰地瞭解他們關係的狀況,並且通過一些精心設計的問題鼓勵愛侶談論他們之間的關係,最後改進和提升他們之間的關係。這本書給讀者們帶來了很多新的理念:1. 愛侶關係不是朦朧,糾纏,說不清出的,而是可以測評,檢驗並改進。但是這本書從九個主要的領域幫助讀者認識讀者的愛侶的關係,而且每個領域都有針對性的闡發,和留給讀者的練習。這種清晰並不會葬送婚姻戀愛中的浪漫,倒是有助於提升彼此的關係,2. 這本書提及,你可以成為自己的專。你對自己的愛侶關係不是束手無策,而是可以在這本書的指導下做很多有意義,有成效的改變。這套工具以其準確性,全面性和大眾性為國際婚姻輔導界廣泛認可。在美國,許多愛侶在預備結婚和婚後都會使用該測試以瞭解和提升他們的婚姻,戀愛關係。

《幽谷彩霞:與你共譜生命曲》

作者:鄭雪華

作者把生命裡的一點一滴細緻地描述下來,為的不但是與同路人局外人作個分享或見證,她還把自己對生命領悟得來的智慧記敘下來,猶如一個活動教材,教我們如何從痛苦處找尋人生意義,叫我們不輕易放棄。說明了生與死是並存的,面對死亡就是認識生命,作者就是能有這種超然的態度去面對生死,她把當日失去兒子的悲痛和 望之情,轉化為豐富多彩的力量,不僅豐盛了她的人生,更燃亮了他人的生命。冀盼讀者在細閱作者的故事的同時,亦能欣賞她的人生彩虹,是那樣豐盛和美麗。

《破鏡重圓:華人夫婦饒恕與復和的歷程》

作者:黃麗彰

本書是她對婚姻個案研究的成果, 把理論與實踐結合。事實上無論寬恕的模式是怎樣,每一個案與每一對夫婦彼此寬恕的故事都是不同。故此她把輔導的心得寫下,這些洞見實在是無價之寶。寬恕再不是紙上談兵,我們有穩固的神學與理論基礎。也可以看到實踐的藝術。亦是一項甚具意義的研究報告,一方面既肯定西方理論的供獻,亦同時想探索華人輔導的模式,探索他們成功饒恕與修和的竅門,他們有血有肉的故事,動人的修和歷程,加上作者多年的婚姻輔導經驗,得出了這份研究報告,不單對婚姻輔導員有幫助,亦為其他夫婦提供重要的參考,更為發展華人輔導模式作出了供獻。

列(七)《職青逆溯:與職青信徒共闖新出路思系》

作者:王德福

作者用「關係」(R.E.L.A.T.E.)成為本書的架構: R-Reconnecting with God (與神聯繫) E-Embedded in the Church (植根教會) L-Linking with Christians (肢體同行) A-Assisted by the Pastor (教牧導引) T-Testimony Sharing (見證分享) E-Extending Christian Influence(廷伸影響) 這模式是以「與神關係」作為神學的基礎,以「主內關係」作為牧養的平台,和以「內向關係」作為事奉的向度。

啓思系列(六)《生死兩相安》

作者:阮成國

死亡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在教會中,信徒與牧者都免不了要肢體一同面對死亡的過程,而教會中肢體相交的關係,住住較一般朋友的關係為親密,因此面對肢體的死亡總會帶給我們較深的感受。在過去教會十多年的事奉,與不少肢體一同面對他們離世的過程,自己也累積了一點經驗。在基督教的中文著作中,討論有關臨終關懷的書籍真是鳳毛麟角。因此希望本書的出版,盼望稍為補足這一片的空白之處。

啓思系列(五)《逆流上行:稱義成聖,作鹽作光》

作者:李耀全

本書探討基督徒如何面對社會問題的衝擊,在逆境中成長,並作鹽作光。正如保羅所說:「我們雖然四面受壓,卻沒有壓碎:心裡作難,卻不至絕望,受到迫害,卻沒有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後四8-9)。保羅很清楚表明,逆境是人生必經的,但有上帝的同在與幫助,所以仍能站立得住。最後,在逆境中,我們可能被打倒(knock down),但不表示我們被打敗(knock out)。盼望本書能與你共思我們的困境,並認真去面對,不是去逃避,因為經歷後,才會成長哩!

啓思系列(四)《信主前後:確定救恩‧建立教會》

作者:李耀全

本書的結構就是先確定教恩,然後再探討建立教會的課題,因筆者相信「救恩與教會」像一個錢幣的兩面。在前半部,我們探討信徒、初信者,甚或未信者所關切的問題,如「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預定與揀選」等救恩的問題。下半部是探討在社會文化下,如何能帶出教會的使命與功能。本書徐了對救恩與教會有簡單而系統的陳述外,最寶貴是有讀者來信的問題,這是一個互動與對話,按著各人處境的掙扎,而筆者也按著《聖經》的教導與信仰的經驗,與掙扎者一同探討,一同成長。

《心靈的出路》

作者:勤恩

當我看過《心靈的出路》之後,最大的感覺是驚喜!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它不是象牙塔式的作品,不是自我中心的無病呻吟,也不是神學知識的堆積或演繹:它乃是發自心靈深處的生命結晶。我竭力推薦此書能夠成為個人靈修默想、小組討論、家庭聚會的材料。
──楊寧亞(義會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

啓思系列(三)《共建屬靈之家:核心家庭屬靈牧養的探討》

作者:羅錦添

婚姻與家庭的愛能發揮其功能,使屬靈之家庭更融洽、更有活力。 保羅把真愛與家庭關係連在一起,家庭成員在彼此敬重互愛的關係中相處(弗五21一六4、西三18-21)。 這種彼此建立的家庭關係,是以核心家庭為主,而教會的牧者是以屬靈導師的角色介入信徒家庭,從靈命塑造的層面作出屬靈的牧養,我們此模式為「核心家庭屬靈牧養」。

《婚前婚後:心理教育與預防性的婚姻輔導手冊》(第三版)

作者:李耀全

和諧的社會是由婚姻與家庭和諧開始,故此我們要幫助婚前的情侶打好婚姻的基礎,也要堅固不同夫婦的關係,確保和諧的婚姻與家庭。預防勝於治療,本書是一本手冊,配合PREPARE/ENRICH,一套現時全球最多輔導員使用的專業情侶/夫婦關係的心理評估,為婚姻輔導員與教牧同工提供了寶貴的輔導資源。主編在修訂版不但修正了初版中的錯字,更增添了不少的資料,尤其是T-JTA性格心理分析的理論與應用,進一步增加了本書的實用性。第三版再進一步修詞與修正,更加上最新的性格之分析,務求使本書更清晰及實用。

《天路歷程 Pilgrim’s Progress》

作者:約翰.班揚 (John Bunyan)
譯者:王漢川

這部英國古典文學名著被譽為「英國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寓言故事,在西方國家中通常被看作是僅次於聖經的基督教重要經典。十七世紀英國清教徒約翰·班揚因不信奉國教,被關押在獄十二年之久。《天路歷程》作為他獄中心血凝成的傑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斷再版,家喻戶曉的程度僅次於《聖經》。本書講述了一個堅韌的基督徒為尋求永生而踏上荊棘遍佈的漫漫長旅,充滿危險,誘惑與災難的塵世被他一步步拋棄,只為負罪的靈魂在高天之上得到迎接。小說人物形象豐滿,想像奇特,故事生活化,對人性弱點的觀照尖銳而深刻,理想主義的熱情震撼人心,因而超越了時間和宗教的局限,在成書三百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光彩奪目。

啓思系列(二)《信與行:信之反思‧行之尋問》

作者:李耀全

「這本書都以經文默想問始,然後有經文分享,進而深入上下尋問,輔以尋問導引,最後以尋思啟迪結束。李牧師的編排幫助讀者先從聖經開始思考日常生活遇見的信仰問題,作為一位富有同理心的牧者,文章並非說教式在屬靈及道德高地談大道理:而是情理兼備把聖經的原則詮釋,激發讀者實戰踐聖經教訓的心志。」
──郭鴻標博士
建道神學院副教授

啓思系列(一)《伴你前行:教練與領導》

作者:陳鴻耀

美國芝加哥公牛隊能夠分別於1991年、1992年、1993年、1996年、1997年及1998年獲得NBA總冠軍,是因佐敦(Michael Jordan )和柏賓(Scottie Pippen)這兩位明星球員的貢獻;但這些明星球員是無法獨撐每場賽事的大局,還要有其他好的隊員的配合,方能得勝。更重要的是因公牛隊背後有號稱「禪師」的主教練(Phil Jackson),他在賽前的訓練教練技術、在賽事中不同的戰術策略,甚或賽後勝負的檢討,以致公牛王朝寫下輝煌的成積。所以教練之於教會也是相當重要,因在教會中,我們需要是生命的教練, 提昇信徒生命素質,及在相互砥礪下,使教會成長。

《親職馬拉松》

作者:李傑霖、徐麗錞

作者藉著言教和身教,在作父母的榜樣上,結合中國文的薰陶與西方教育的思想。待人接物,德,智,體,群,美等的培育都可以從《親職馬拉松》可見一斑,在孩子身心靈各方面的成長得著重要的提示更可貴的是三個女兒在不同時間給父母的「回應」。

《盼望遍滿人生路》

作者: 李耀全、麥基恩、陳玉麟

我們把這些故事分類成為生活壓力重重、信仰受到衝擊、感情生活受挫、精神受困患病和家人精神受困等類別,讓同樣陷入相似困惑的讀者能從這些「過來人」的經歷和我們給他們的勸勉得到啟迪。讀者可以按需要選讀。另類的來信都是以婚姻危機和性慾困擾為題,這顯示社會問題不少是集中在夫妻與男女關係的問題,包括暴力、性侵犯、婚外情、亂倫、性沉溺及同性戀等緊隨情與性的問題有超過四份之一的問題是聚焦於精神的病患,也反映社會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人有上升趨勢。在這一切的困惑中,我們仍然持守一個不變的信念:主仍然是我的盼望。

《憑信勇闖人生路》

作者:李耀全、麥基恩

艱苦我奮鬥,困乏我多情

在這些年頭裡,香港人活在一個容易受傷的年代。對傷害的反應可能有如鐘礎U走極端,有些人他放縱於聲色犬馬、酗酒、吸食軟性毒品,結果製造了不少的暴風青少年,醉生夢死;但又有人把傷痛鎖在心靈的深處,不覺間侵蝕著生命的勇氣,成為一個失去盼望的人、失去動力的人。

因此在2003年至今,麥基恩醫生與我在香港各大報章(2004年在《明報》)主持《全恩心窗》專欄文章,我們願意打開心窗及細細的聆聽,為你解答疑難,共渡患難。我們於2004年4月把《全恩心窗》的心聲結集成書,名為《以愛共闖人生路》,目的鼓勵你更勇敢面對自己及面對事情的難處。當中涉及精神困擾、生命意義、迷戀失戀、倫理道德、婚姻困惑與家庭問題,這都是港人生活的寫照。

我們欣佩香港人艱苦中奮鬥的精神,困乏卻鍾於生活的態度,不甘平庸和努力尋求出路的勇氣。2005年6月《以愛共闖人生路》的姊妹作《憑信勇闖人生路》出版了,此書的特點,作者以人的「情」作為縱線,如《愛情篇》、《戀情篇》、《傷情篇》等,人的「情」帶來很多的互動。在「情」的面前,有人在「情」中被建立,但亦有人被「情」所撕破。麥基恩與我對你的回答,便成為書中的橫線;在一問一答,你可累積經驗及增加智慧,藉此勇闖人生路的關口。我們分享的亦是怎樣能「憑信(信仰)」鼓起勇氣再上路。

《舐犢情:一個弱兒母親的深情之旅》

作者:鄧麗瓊

一個弱智弱能的孩子的故事,絕對不單是一個家庭的事,而是上天給予世界的一個信息:生命的價值不在乎美容才智,生命本身已足以使我們歡慶、致敬。 與弱智弱能的孩子相處,「健全」的人常感到自卑,但看見他們的單純、誠摯、不虛飾、不裝假,無私的付出……就好像是一個一個從神而來的使者,告訴我生命原是怎麼樣的,而信恆便是其中一個。
──蕭壽華牧師
宣道會北角堂主任牧師

《信仰之旅:歷奇輔導與屬靈操練》

作者: 王董智敏

本書作者介紹歷奇輔導的理念,進而把它應用在教會的事工上,將經驗與真理(聖經)兩者的關係作出整合。主要探討靈修傳統中相關的課題,把生命操練與生活學習的主題顯示出來。再進一步思考如何在教會運用「歷奇輔導」的活動時,加入屬靈的反省與學習,所以本書的頁獻除了提教會內實踐「歷奇輔導」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擴闊了「屬靈操練」的定意,從更完整全面的靈程 (Spirituality)看個人(靈命)的成長。

《突破自我跨越逆境》

作者:陶珍

2004年12月26日,一場南亞的海嘯帶來的天災人禍,令至少三十萬人在轉眼間遭受家散人亡的浩劫。「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是古人智慧之言。當歷史重演,人雖明白這道理,但身受其害的人依然是充滿無奈和無助,無言以對。災難後的創傷使受害的生還者像掉進了黑洞深淵的人一樣,無法亦無能自拔。要在逆境自強談何容易!但作為有基督信仰的人,我們相信亦曾體驗,我們對上帝的信心能夠幫助我們突破自我、跨越逆境。我們亦相信,無論是由上帝普及啟示得來的心理學知識,或是由上帝特殊啟示賜予我們聖經的真理,都能幫助我們在內憂外患中得著身心靈的健康,讓我們在逆境中或創傷後得著醫治。

《哀傷中的恩惠》

作者: 鄧廣才

《哀傷中的恩惠》一書,作者用了釵h心思和略竷h寫…….從字裡行間,作者若隱若現地從理性、神學反省交叉著捺心的情感,帶出這令人答不出的問題:「神為什麼偏偏選中我?」從發問、尋求旨意到順服,這裡肯定有釵h爭扎,但在他筆下卻又輕描淡寫地寫得像很容易接受似的。因此,若真的想從此書代入到作者那夫妻恩愛難捨之情,又要能領會學習到他們如何在神面前完全順服和交託的屬靈交戰,你一定不能只看這書一次。

林漢星(創啟事工總幹事)

《啞巴治療師:自我空間與人際關係》

作者: 梁錦萍

「啞巴治療師」是本書為這個方法起的名字。治療師為受傷的、傍偟的人們診斷:為他們減低痛苦而調配藥方。
在這個過程中,不會出聲的家庭空間圖表可以代受導者說話,協助輔導人員可以更清楚瞭解受導者在處理家居問題上所遇到的疑難,並默默地擔任著初步評估工作。受導者可以藉以適度調配及轉換空間,減少所承受的壓力, 使其能從混亂不安的情緒平靜下來, 好為改善問題作好準備。

《以愛共闖人生路》

作者: 李耀全、麥基恩

李耀全博士與麥基恩醫生,一位是精研輔導學的資深教牧,一位是經驗豐富、善解人心的精神科醫生,雙劍合壁,在報紙的宗教特刊中開闢一片心窗,盡探社會人心的百般惡疾,用專業的知識,關愛情懷,譜成一帖帖的心靈藥方,讀其文章,既有如沐春風的暖意,復有對鏡反思的療效。原來不知不覺中,不少情緒的毛病、人際的頑疾、心靈的沉病,正在蠶食著城市人忙愴了的身心。

兩位作者都是我的良師益友,「全心恩窗」結集成書,現訂名《以愛共闖人生路》,仿似一磚一瓦,用心砌建成一座心靈的花園洋房,歡迎你進入其中,打開那一扇窗,生活中原來有著清風朗月,蔚藍晴空。

心病還須,用心把脈!

節錄自《以愛共闖人生路》李錦洪序

《華人心理輔導理論與實踐研究》

作者:何敏賢、李懷敏、吳兆文

社會群體的語言、思想、行為規範、文化均會影響人際溝通、感受和情感表達。文化傳統觀念會透過文字和語言結構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困難的途徑。
此書包括參加研討會每位學者的文章及研討的內容摘要,內容涉及「本土化」觀念的矛盾;「東西方二分法」的問題和爭論身、心、錄、生命意義的提升和運用;輔導終極意義等。除了華語社會的輔導程序,我們亦辯論西方輔導方式的普遍性:如認知、感受、表達的困難、真摯的關懷、無條件的自我接納在東方社會亦共通。